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来源:州防震减灾局 时间:2012年01月01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三级跳”目标和谱写跑步奔小康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全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结合全州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州政府指导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决定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和安排投资的依据,并指导县市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形成的工作基础

  “十一五”是全州防震减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五年。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在各县市、州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

  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军地协调、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市州中率先率先把防震减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防震减灾纳入对县市年度单项目标任务考核,形成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地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州、县两级地震系统形成的地下流体、水温、断层气、测震、强震台等多项观测为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监测台点达106个、观测项目达151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措施全面。制定出一系列的政府文件,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州县政务服务中心审批项目,抗震设防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和程序规定有效实施,农村民居、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逐步推进,西昌、会理两地城市活断层探测通过评审。

  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和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建立,应急救援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成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制度化,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全州形成冕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1所省级、17所州级、40所县级共68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4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组成的防震减灾宣传网络,防震减灾宣传周和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形成制度。

  基础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州和县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工作队伍进一步充实,西昌、冕宁、宁南、盐源4个县市列入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县。开展省、州科技研究项目3项,州地震监测中心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省、州人大开展的执法检查,加快了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

  高度重视和逐步解决存在问题。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不高,地震应急救助体系不配套,城市潜伏高危险,农村民居不设防,县市机构编制不足是“十一五”防震减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已分别制定出逐个解决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十二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

  二、“十二五”面临的地震形势和防震减灾需求

  (一)严峻的震情形势。

  凉山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凉山州全境属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地处攀西大裂谷,雅垄江大断裂和金沙江大断裂,境内地质构造错综复杂,著名的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同凉山断裂带、盐源木里弧型构造、雷波地区构造带等纵横交错,是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1536年西昌北7.5级地震,1732年西昌6.7级地震,1850年西昌7.5级地震和建国后1952年冕宁石龙6.7级地震,1955年会理鱼鮓6.7级地震。1996年以来,凉山州连续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年中国地震局将该区判定为2006—2020年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2008年8月30日在该区的昔格达活动断裂带上发生了仁和—会理6.1级地震。2010年、2011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判定的我国大陆地区地震重点危险区11个,我州就占有2个。

  凉山是地震活动频度高的地区。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州境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39次,其中4.0—4.9级33次、5.0—5.9级5次、6.0级以上1次,最大是2008年8月30日发生的仁和—会理6.1级地震,造成会理县30人死亡,360人受伤,震灾评估直接经济损失达12.2亿元。

  凉山是全国少有的高烈度地区。全州境内属于地震基本烈度的高烈度区,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基本烈度≥9度,是全国最高烈度的中心城市和人口聚居区,5个县基本烈度为8度,其余11个县基本烈度为7度。

  (二)防震减灾需求。

  1、社会公共安全需求。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灾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国家必须开展的公共安全事业,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基本职责。防震减灾对保证社会公众生命安全,提高政府危机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水平,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跨越式发展需求。《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和《贯彻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急指挥和防御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的发展规划目标要求。

  3、减灾事业发展需求。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减灾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我州多地震、多强震、震害重的客观实际和地震灾害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潜在威胁的战略眼光,防震减灾应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建设一起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军地协调、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防震减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防震减灾根本宗旨意识,始终把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彻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全过程。

  2、坚持依法防震减灾。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不断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规范、有效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3、坚持合力防震减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面防御,提升服务决策能力,当好参谋助手,为政府科学决策、部署工作献计献策。

  四、“十二五”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州的综合观测系统;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所在区域能够监测1.5级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在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雷波构造带、凉山断裂带、盐源弧形构造区域范围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测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县市城镇的地震活动断裂探测;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援体系,重大地震灾害和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救灾队伍能赶赴灾区,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大监测台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加快观测技术改造步伐,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网建设。新建测震台站3-5个、前兆台点10-15个、建成烈度速报台站60-80个,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建立大型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2012年9月底前,《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2、加强震情跟踪和会商研判。注重对宏观异常的逐一调查和落实,完善震情跟踪措施和制度。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提高周、月、半年度、年度会商和加密会商质量,抓好春节、火把节、国庆节、彝族年等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地震趋势研判报告编写质量。

  3、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各县市要进一步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社区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强化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州、县两级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省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规划和建设、交通、水利、防震减灾等部门和行业主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2、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一步增强全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每个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必备内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州和县市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规划建设部门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由州规划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审批项目。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每个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要求。

  3、强化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对农村民居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把农村村民住宅特别是农村“三房”改造、彝家新寨建设和“新农村百村示范”项目、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管理范围,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县市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结合州规划建设部门设计的抗震构造参考图集,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州、县规划建设、防震减灾部门结合省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抓好全州的指导工作。

  4、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州地震构造带探测,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县市县城所在乡镇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危险性评价或县城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已建成的房屋、水库、桥梁等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普查机制,落实抗震加固或改建、拆除的措施,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应用减震隔震消能体系及轻钢结构、钢结构等技术。

  (三)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地震应急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西昌、冕宁、宁南、盐源4县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在2011年9月底前投入使用,雷波县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在2013年底前投入使用;州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在2012年9月底前投入使用;2015年底前再增加3-5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全州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在2011年底前建成使用。各县市政府、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2、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的原则,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适当扩大队伍规模,完善设备装备保障,提高地震灾害救援能力。2012年底前,建立3-5支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县市专业救援队伍。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提高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等相关行业专业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依托民兵、共青团组织,规范有序地发展志愿者队伍。

  3、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地区建设规划,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GB21734-2008)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质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4、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救助体系建设。各县市应当在物资储备中安排必要的抗震救灾物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应建立健全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次生灾害防范、气象保障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四)协力推进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通信、电力、交通保障能力建设。严格落实通信、电力和公路、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公共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大对重要路段、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震安全检查和整治,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2、提高水利水电等工程抗震能力。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优化抗震设计、施工。已建工程加强抗震性能鉴定和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对诱发次生灾害工程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五)切实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1、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县市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防震减灾部门要会同组织、宣传、人事、教育等部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员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加快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媒体”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年5月12日所在的防震减灾宣传周,要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各县市要结合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防震减灾应急演练。2013年底前,各县市应创建有2-3所州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2、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各县市和州级相关部门,要健全地震信息渠道,提高地震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处理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维护社会稳定。

  六、重点推进项目计划

  全州“十二五”的防震减灾项目设置,按照本规划目标要求,力求同四川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计划和专项计划相衔接。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和资金投入,结合全州实际而确定。

  (一)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

  是全方位服务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集实时地震遥测中心、数据传输中心、地震分析会商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及办公培训为一体的区域综合中心。可为全州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在第一时间提供地震监测数据、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辅助决策信息和实时灾情信息。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上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地震局、下与县市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指挥场地;建立和完善灾情收集、汇总渠道,全面把握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及时上报州委、州政府和省地震局。本项目由区域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技术系统建设两部分构成,包含三个子项目:

  1、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技术系统项目。由三个部分组成:信息网络系统,为各业务系统、应急系统、灾情上报系统、科普宣传提供软、硬件以网络支持服务,实现全州地震应急反应决策和地震信息7×24小时全天候稳定工作,系统连通率达95%以上。应急救援系统,实现5分钟内获得本区3级以上地震实时自动处理结果,15分钟内获得省局经修订后的地震速报参数,具备快速震害评估以及提供辅助决策信息的功能。用于灾情信息、指挥命令的传输,现场工作组全程不间断保持和后方指挥中心的语音联系;提供地震灾情信息快速、准确和大范围灾情采集与上报的支撑平台。

  2、实时数字地震遥测系统项目。实现地震基本参数的实时处理和人机交互分析处理,为地震速报、震情分析预报、地震学研究以及减轻地震灾害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政府决策、震情分析预报和其它地震科研提供及时的数据服务。在全州范围内,地震监测能力达ML≥2.0级。部分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ML≥1.5级。网内ML≥2.5级地震速报初定位(自动处理)不超过5分钟。及时提供数字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速报、震情分析预报、地震学研究以及减轻地震灾害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3、前兆监测技术系统项目。依托凉山境内,特别是安宁河断裂带与则木河断裂带上现有地震观测井和温泉观测台点,通过对该区域其他构造条件和观测条件优越的可用于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井泉资源的技术改造,构建区域地震前兆观测地下流体监测台阵技术系统,台阵技术系统达到全数字化、全自动化、无线传输的技术要求。数据时间间隔从1分钟到60分钟可以自由设定,全天24小时自动采集。数据实时显示,随时统计分析。终端采集设备能够连续保存300天以上的前兆观测井现场数据,在220V供电中断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设备继续工作10天以上。

  (二)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四川项目。

  力争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中四川省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项目定点于凉山。有利于加强跟踪我州震情趋势,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项目一旦建成,将形成开放的地震预报实验与研究的创新平台,为地震预报提供基本的观测、探测数据、震例、模型及基本研究工具,为新观测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和实验场区实验、研究条件的支持。

  (三)凉山州县城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实施全州除西昌、会理、会东外的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对我州主要地震构造带的重要活动构造开展大比例尺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评价其长期强震危险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调查资料。完成县政府所在地和县域范围内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危险性评价工作或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

  (四)防震减灾强县工程。

  依托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工程,2011年完成西昌、冕宁、宁南、盐源四县市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任务,2013年前完成雷波县建设任务,2015年前再完成3-4个县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末全州半数以上项目实施县在工作机构建设、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五)地震前兆台网建设项目。

  新增10-15个前兆台点,达到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改造现有前兆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对地震监测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实现安全和规范,建立“凉山州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时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六)地震测震台网建设项目。

  新建60-80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新建测震台站3-5个,同现有2个测震台、60个强震台一起构成“凉山地震测震台网”,形成以主要地震活动区域为重点的地震预警能力,提升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能力,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信息速报能力,建立快速信息发布和服务机制,为震后应急救援、紧急处置、逃生避险提供信息服务。

  (七)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系统项目。

  依托汶川地震灾情快速收集上报和处理系统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覆盖全州的155个地震灾情信息采集点,并在州和县市建立信息节点和信息共享终端,实现与党政网、外网等网络相连,与公安等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提高灾情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八)防震减灾素质工程。

  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编印、购买相关资料,建立宣传教育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知识、法制宣传教育落实。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建设,各县市建有2-3所州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新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5个,完善冕宁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建成西昌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九)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强化工程。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省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必备内容。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纳入抗震设防管理范围,各县市建立3个以上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管理达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全州抗震设防能力切实增强。

  (十)应急救援条件保障工程。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加强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组建10-15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备工作装备。建立50-80人的地震灾害志者愿队伍,掌握防震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各县市建立功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助物资储备实现常态化。完成南北地震带灾区速判与灾情展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四川省区域凉山州分区域研究。

  七、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以实施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为支撑。将防震减灾作为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县市单项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各县市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责任,州级相关部门要全力协作配合,防震减灾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确保防震减灾在“跳起摸高、跨越发展”的工作基调下成为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以政策的连续性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进一步抓好《关于加强县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凉委办〔2007〕14号)、《关于提高我州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抗震能力的意见》(凉府办发〔2008〕60号)、《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意见》(凉府办发〔2009〕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凉府办函〔2010〕84号)、《关于进一步增强全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意见》(凉府发〔20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凉府发〔2011〕9号)等州委、州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安排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既全面发展又重点推进,

  (三)以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保障。切实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按照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效能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相适应的要求,确保机构稳定,落实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条件,充实人员队伍,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伍,加快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要加大防震减灾科技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防震减灾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制度,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社会防震减灾行为的监督,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活动,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365外围足球投注
承办:365外围足球投注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