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来源: 时间:2016年07月05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决战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追赶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凉山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活动断层纵横交错,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地区。可能突发的地震灾害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百姓生产生活。科学编制实施好今后五年防震减灾规划,对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全面构建地震安全屏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我州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指导2016年—2020年期间凉山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州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实施创新驱动,落实防震减灾目标任务;进一步依法行政,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强化地震灾害防御,提高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工作,打牢社会基础,全面构建地震安全屏障,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

  (一)管理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

  州委、州政府坚持把防震减灾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市防震减灾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推进防震减灾多点多县支撑发展。州县乡三级防震减灾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州级增设地震监测中心,全州17县市防震减灾部门独立设置,防震减灾投入增加,“三网一员”体系稳定发展,群测群防拓展到村组。凉山州连续四年获得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单位,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茅。西昌市被评为全国、全省防震减灾示范市。西昌市、冕宁县和会理县荣获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先进单位。越西、盐源、宁南等县荣获全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冕宁、昭觉、木里等10县市成为四川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示范县。

  (二)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开展监测效能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实施川滇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地震监测台站数据化改造等项目。全州消除监测台点盲点县,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建成,大桥水库专用地震台网、西昌川-03号地震监测站和凉山数字温泉台阵投入运行。全州新建改造地震台站191个,新增观测项目220项,州级管理台点达266个,观测项目465项,地震监测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州地震监测能力达ML2.0级,地震速报不超过15分钟,精确定位不超过30分钟。全州17县市建立地震预警台网134个。

  (三)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政策保障体系,狠抓依法行政,强化宣传教育,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能力不断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州政府制定《凉山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清理保留防震减灾系统三项行政权力,全州17县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实现全覆盖。水库地震专项执法成全省典型案例。全州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73个,地震科普示范社区和安全示范社区6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64所,推广减隔震技术20余项。西昌、冕宁、会理、会东、宁南、盐源6县市完成以县城为重点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先后组织开展2012年“10.16”州市联动应急演练,2014年“4.19”省州县三级联动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多层次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与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实现常态化。

  (四)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地震应急准备,高效处置地震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州县市应急委员会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应对方案”为构架的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完成15县市地震重点危险区灾害风险预评估。开发凉山州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组建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州和西昌、德昌等9个县市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通讯物资储备库2个,修建救灾物资储备库17个,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87个,地震应急直升机停机坪73个。州地震现场工作队调整充实。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各县市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乡镇建立民兵应急分队,州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高效有序开展“6·24”盐源5.7级地震、“10·1”越西5.0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和锦屏库区、美姑系列小震群的应急处置。派员参加芦山7.0级、鲁甸6.5 级、康定6.3级地震等周边地震现场处置工作。

  (五)创新治理能力进一步拓展。

  推进地震区域协作联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立“川滇毗邻协作区”,与昭通市等市州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有效开展川滇交界东侧协作区、川西南协作区、川滇毗邻地区等区域震情跟踪协作联防。成立州防震减灾协会及老年科技工作者分会,组建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队。国际救助儿童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州重型机械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教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发展地震应急志愿者40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团和中国地震局专家组多次深入我州实地调研,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全州完成国家地震科技专项4项,州级重点科技项目3项,在州级以上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6篇,出版专著1本,获州级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政务调研成果奖10项。

  二、发展需求

  (一)突发地震灾害风险需求。

  凉山境内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活动断层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地区和地震高发频发地区。1996年以来连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不断加剧,周边地震涉及影响大,中小地震致灾成灾特征凸显。2014年以来,凉山州连续3年被列为全国7级地震重点危险区。2015年尼泊尔8.1 级地震,对周边应力场重新进行调整,将加大我国西南地区强震的危险性与可能性。凉山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复杂的地震形势。

  (二)实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强力推进“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大型水库竞相发展,诱发地震风险越来越高。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州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地震高风险区域城镇数量不断扩充,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增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提高交通通讯等基础发展能力,开展彝家新寨、藏居新村等新村新寨建设中,部分农村民居的规划选址、结构选型、抗震设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增加地震安全隐患。

  (三)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需求。

  在全州上下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下,我州将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可能突发的地震灾害极易诱发地震谣言等社会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平安凉山,防止各类非法宗教组织、敌对势力等利用地震进行破坏民族团结等分裂活动和宣传,是凉山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任务之一。

  三、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各级党委政府对凉山防震减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凉山防震减灾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前所未有。一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化深入融合,“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成为凉山防震减灾发展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二是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秦巴、乌蒙、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规划》等政策措施。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给予凉山州综合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等民生发展特殊政策。三是国务院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多次深入我州调研督导。中国地震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的支持力度。省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中国地震局多次在凉山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组织院士团和专家组深入凉山调研,加大国家“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建设项目在我州的投入力度。国际救助儿童会,中国福利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不远万里来到凉山,推进凉山防震减灾发展。

  (二)存在问题。

  ——地震监测预警基础仍然薄弱。一是地震监测设施薄弱。全州各类地震监测台站为266个,监测台站密度稀疏,县市布局不均,地震前兆监测手段较单一,多学科监测体系尚未形成,监测设施迫切需要升级换代。二是地震预警能力弱。我州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建的地震预警系统,涉及法制建设、工作规范等问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尚未建成。三是地震预测难。地震预测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经验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短期和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

  ——城乡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一是地下活动断层分布不清楚。全州地震小区划工作处于空白,尚有9县没有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二是农村普遍不设防。农村建房基本处于自行设计、随意建造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墙抬梁水泥空心砖房在农村兴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三是城镇灾害高风险。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监管普遍不到位,无证设计与施工、乱拆乱建现象非常严重,房屋抗震性能差。四是成果转化低。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指导县市城镇发展规划建设作用发挥不力。钢结构、减隔震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工作进展缓慢。

  ——公众灾害防范意识能力较差。全州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存在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灾害心理缺失,尤其是对瞬间突发的地震灾害防范淡薄,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对地震应急知识普遍存在“视而不见”、“知而不会”的问题,公众恐惧地震心理严重,防灾避险能力较差,地震谣传时有发生。

  ——抢险救灾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一是抢险救灾难度大。凉山山高坡徒,地震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叠加。境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公路等级较低。二是抢险救灾能力不足。全州仅有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工作队,远程机动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有差距,县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应急救援设备严重不足,志愿者队伍缺乏专门的地震救援技能。三是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避难场所和直升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低,数量少,标识不明显,配套功能差。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有限。

  ——县市防震减灾发展不平衡。全州县市防震减灾工作呈现出与州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相似性的地域性、经济性的特征、多点多县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县防震减灾局办公楼是危房,机构编制仅2人,地震监测台站管理和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困难,部门协调联动难度大,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活动基本没有开展。

  四、指导思想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法制政策保障,狠抓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优化布局,统筹兼顾,分类推进城乡地震安全一体化,多点多县竞相发展,全面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立足“防大震,救大灾”,始终坚持“五大原则”,统筹推进“3+1”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崇尚创新,注重协调,追求绿色,厚植开放,深谋共享,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步伐的原则。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原则。三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州,狠抓依法行政,不断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则。四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狠抓项目支撑,科技引领,多点多县竞相发展的原则。五是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

  五、战略支撑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技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建设形成凉山特色创新体系。一是走创新驱动之路,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提升防震减灾科学发展能力。三是加强科技研究与区域协作,加快推进科技攻关。开展基层科技专项行动,激励基层科技人员广泛参加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应用防震减灾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二)实施人才强震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人才强震”战略,增强凉山防震减灾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一是完善和细化防震减灾人才发展规划,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依托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大防震减灾人才培养力度。二是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大科技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三是积极对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争取各级各类专家服务团队来凉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施依法治震发展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坚持科学立法,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监督,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活动,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四)实施多点多县支撑发展战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机制,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功能,支持各县市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指导和推动各县市围绕防震减灾“3+1”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立足县市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多点突破,构建全州竞相发展新格局。

  (五)实施防震减灾信息化发展战略。

  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凉山州政务云备灾中心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扩展和完善地震信息网络,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防震减灾业务、政务信息化水平,拓展公共信息服务,提升信息安全能力,满足防震减灾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需要。

  六、目标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区域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具有独立承担5.5级左右地震现场工作与应急处置能力,防震减灾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水平。全州防震减灾创新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坚强有力,“3+1”工作体系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素质和防灾避险能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

  ——着力推进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力度,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完善监测体系,狠抓技术升级改造,实现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所在区域能够监测1.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1.5级以上地震。推进大中型水库地震专用台网建设,形成集烈度速报、地震预警、前兆监测与多学科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整合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建的地震预警台网资源,实现县级地震预警全覆盖。深化地震区域协作联防,强化震情跟踪,落实区域协作机制,努力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

  ——着力推进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加强城镇构筑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开展抗震性能鉴定,加快整治改造。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凉山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制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第五代区划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实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认真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彝家新寨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安宁河谷地区新村建设、10个彝区县彝家新寨建设和木里藏区新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实现新建农村民居具备抵御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抗震能力。完成全州县城和重点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开展重点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着力推进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健全预案动态管理备案制度,以“两预案一方案”为重点,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县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应急指挥通信、电力、物资储备库,完善州县乡村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建立城镇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动态数据库,完善应急基础服务体系。加强“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和应急群呼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灾情速报能力,完善地震灾情速报体系。加强专兼职抢险救援队伍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保障装备及救援设施,实现72小时自我保障。大力发展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基层兼职救援队伍,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以应急物资救灾储备库为骨干,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基础,生产企业超市代储为补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配体系,推进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狠抓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和直升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地震灾害应急协调联动,提高生命救援和地震综合处置能力,实现地震发生20分钟内给出初步快速灾害评估和地震烈度分布,1小时内启动地震应急救援行动,2小时内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着力推进自救互助能力建设。强化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主体意识,加大投入,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以“知识大宣讲,媒体大宣传,资料大赠送,影片大播放,课堂大进入”为重点内容,以防震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媒体、进寺庙”为重要抓手,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整合主体,整合载体,整合力量,突出特色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对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教育,使城乡社区家庭及成员关注地震灾害风险,参与应急救援演练,掌握防灾避险知识技能。狠抓示范推进,实施“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等示范工程建设,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地震应急演练纳入中小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灾害心理素质,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狠抓县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州县市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实现省州县市和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信息共享,视频会议链接互通。加强州地震监测中心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网络备用系统,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及时更新地震基础数据库,开发地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州地震监测台网数据同步实时监视,灾区现场信息图片同步共享。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等信息服务。建立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清单,规范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机制,拓展服务渠道,狠抓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产品研发,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电力、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监测治理,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制订灾情调查评估工作规则,整合民政、交通、水利、农业、通讯、电力等部门力量,服务灾后恢复重建。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争取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大力支持,狠抓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攻关,开展基层科技专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快创新发展速度,推进防震减灾高速发展,提质增效。加强创新制度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事业发展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用好州内已有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着力推进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狠抓防震减灾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震,完善法人结构体系,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政策保障体系,落实防震减灾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工作制度,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行政检查和专项行政检查活动。加强防震减灾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县市工作指导,提高基层防震减灾管理能力。加强对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管理,发展壮大防震减灾协会,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依法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七、重大项目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完成四川省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任务,建成州内327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形成点面结合的国家、省、州、县的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配合国家川滇地震实验场建设,完成项目所需的GPS台站、测震台、地形变综合观测场站等地震观测站建设任务,提高川滇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开展地震前兆台网优化建设,新建地震观测井5个,温泉观测站4个,完成40个地震前兆台的数字化改造和台阵系统网络优化建设,以大中型水库区域为重点,建立水库地震监测体系。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工程。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立示范点17个。大力推广防震抗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立示范点20个。全州新增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4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个。继续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减灾和基础教育”等国际合作项目。在西昌新区开展地震小区划,昭觉、德昌等9县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以乡镇社区为重点,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防震减灾保障建设工程。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实施防震减灾科技攻关。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依托川3号井地震监测站,以地震活动断层与深井观测为基础,建设6000平方米数字化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会理“8.30”地震馆为依托,增加设施设备,完善科普宣教功能,建立县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立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平台,增加宣传教育设备器材,编印防震减灾科普及法制宣传资料。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凉山举办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级以上防震减灾高端专业培训,开展防震减灾志愿者专题培训,实现全州防震减灾从业人员轮训,志愿者培训全覆盖。州县市政府每年集中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大型科普宣教活动2次以上,组织地震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

  以凉山多年的地震监测资料为主体,以川滇地区为重点,开展地震前兆异常创新探索。结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工程,开展地震预警创新探索。以大中型水库为重点,开展诱发地震创新探索。以地震断裂带为重点,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预判与风险防范创新探索。以钢结构、减隔震等建设工程新技术为重点,开展标准化创新探索。

  推动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通过国家搜救队能力分级测评,达到重型搜救队标准。为专业救援队伍配置小型、轻便、机动性强的救援和保障装备,配备必要的辅助装备及设施。为州现场工作队配备流动测震仪和流动通讯系统,以及现场地震应急车辆、野外人员生活装备等地震现场工作专用装备设备。建立州级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和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推进乡镇村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和演练。每年开展3次应急救援技能实战训练。

  ——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程。主动融入全省地震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工程建设,构建“省州县台站”四级构架,完善州地震监测中心信息节点基础设施,新增3个四川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县。加强州地震监测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引入云计算、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网络备用系统,升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人口、经济、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类型、医疗设施等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建设包括地质、水文、地层、气象资料、观测等基础资料齐备的基础数据库。加强地震监测数字网络建设,增强州县和台站的通信能力,多网合一,实现全州地震监测台网数据同步遥测监视管理,灾区现场数据信息同步共享。建设州县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公共安全平台信息接入,实现多点视频链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省州县应急指挥一体化。整合网络,整合资源,建立卫星应急通讯网络、无线电台等州县市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效能,建立震情灾情评估信息推送平台,健全省、州、县“三级合一”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及地震应急群呼系统。

  全州防震减灾“十三五”重大项目设置,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力求同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确定的重大工程计划和专项计划相衔接,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和资金投入。重大项目设置为五个类别14个项目16个子项。项目总投资19868万元,其中,国家和省投入3872万元、占19.49%,州自筹5244万元、占26.40%,县市自筹10752万元、占54.11%。(见附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防震减灾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防震减灾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勇于自我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政策措施,落实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增强发展能力。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各级政府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投入,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正常开展。要积极争取将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项目盘子,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落地,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三)加强创新驱动,深化协作联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机制,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加强对县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联动,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实现防震减灾统筹协调发展。

  (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 。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工作措施不落实、工作责任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各项防震减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 号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项目进度安排及说明

国家、

省投入

州自筹

县自筹

合 计

总计

5

3872

5244

10752

19868

1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建成全州327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形成点面结合的国家、省、市县的综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

3632

654

327

4613

州防震减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其中,省投入3632万元;州级每台点维运费2万元,共计654万元;县市每台点维运费1万元,共计327万元。

2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优化地震前兆台网建设

新增地震观测井5个,其中,大凉山断裂带1个,则木河断裂带1个,安宁河断裂带2个,昔格达断裂1个;新建4个地震温泉观测站;完成40个地震前兆台的数字化改造和台阵系统网络优化建设;以大中型水库区域为重点,建立西昌、盐源、宁南、冕宁、木里、会东、雷波7县市水库地震监测体系。

1230

910

2140

州防震减灾局

项目所在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1230万元,其中,每个观测井150万元,计750万元,每个温泉观测站20万元,计80万元,每个台站改造10万元,计400万元;西昌、盐源、宁南、冕宁、木里、会东、雷波7县市各自筹130万元。

序 号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项目进度安排及说明

国家、

省投入

州自筹

县自筹

合 计

3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工程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全州建立示范点17个。

340

170

510

州防震减灾局

州规建局、州委农工委州扶贫移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个示范点州自筹20万元,共计340万元;县市自筹10万元,共计170万元。

大力推广防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在西昌、盐源、冕宁、德昌、会理等县建立示范点20个。

200

200

400

州防震减灾局

州规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个示范点州自筹10万元,共计200万元;西昌、盐源、冕宁、德昌、会理等县每个点自筹10万元,共计200万元。

全州新增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4个,在西昌、德昌、冕宁等县市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个;继续推进“以儿童为中心的减灾和基础教育”等国际合作项目。

420

195

615

州防震减灾局

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每个示范学校州自筹10万元,每个示范社区州自筹10万元,共计390万元;每个示范学校及示范社区县市各自筹5万元,共计195万元;国际合作项目示范建设工程州自筹30万元,每年6万元。

地震小区划与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完成西昌市城市建设新区地震小区划探测工作;昭觉、德昌、木里、甘洛、越西、美姑、喜德、布拖、金阳9县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1580

1580

州防震减灾局

项目所在县市人民政府

2017-2020年分年度实施。西昌市自筹500万元;昭觉、德昌、木里、甘洛、越西、美姑、喜德、布拖、金阳9县各自筹120万元,共计1080万元。

应急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切实做到标志明确、设施齐备。各县市新增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或直升机停机坪5个。

1700

1700

州民政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2020年分年度实施。各县市自筹100万元。

序 号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项目进度安排及说明

国家、

省投入

州自筹

县自筹

合 计

4

防震减灾保障建设工程

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在川03号地震监测站,州市共建6000平方米数字化地震科普基地;以会理“8.30”地震馆为依托,建立县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1200

1300

2500

州防震减灾局

州财政局,西昌市、会理县人民政府

2017-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1200万元;西昌市自筹1200万元,会理县自筹100万元。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保障

建立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平台,增加宣传教育设备器材,编印防震减灾科普及法制宣传资料。

150

850

1000

州防震减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150万元,每年30万元;各县市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防震减灾

业务培训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10期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级以上高端专业培训10期。各县市开展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专题培训5期。

150

425

575

州防震减灾局

各县市防震减灾局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150万元,每年30万元;各县市自筹25万元,每年5万元。

防震减灾科技创新探索

以川滇地区为重点,开展地震前兆异常、地震预警科技、地震灾害风险预判与风险防范等创新探索。

50

50

州防震减灾局

西昌地震中心站、各县市防震减灾局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应急救援

队伍建设

推动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达到重型搜救队标准;为专业救援队伍配置小型、轻便、机动性强的救援和保障装备,配备必要的装备及设施;为现场工作队配备地震现场工作专用设备。

300

850

1150

州防震减灾局

州公安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300万元,每年60万元;各县市自筹50万元,每年10万元。

应急救援

队伍培训

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和演练。每年开展3次应急救援技能实训。

100

425

525

州防震减灾局

州公安局、团州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州自筹100万元,每年20万元;各县市自筹25万元,每年5万元。

序 号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项目进度安排及说明

国家、

省投入

州自筹

县自筹

合 计

5

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程

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创建3个四川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示范县。

240

120

360

州防震减灾局

项目所在县市人民政府

2016年-2020年分年度实施。省投入240万元;项目县自筹40万元。

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构建“国家、省、州、县”四级台站架构,引入云计算、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网络备用系统,升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人口、经济、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类型、医疗设施等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完成地震基础数据库建设更新;建设州县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公共安全平台信息接入,实现多点视频链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省州县应急指挥一体化。

250

1700

1950

州防震减灾局

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州自筹250万元,2016年完成升级综合服务系统50万元,2017年完成地震基础数据库更新50万元,2018年建立视频会议系统150万元。各县市自筹100万元,2017年完成地震基础数据库更新10万元,2018年建立视频会议系统90万元。

地震应急指挥信息保障建设

整合网络,整合资源,配备卫星电话、无线电台等州县市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效能;建立省、州、县“三级合一”地震灾情速报及地震应急群呼系统;建立震情灾情评估信息推送平台,实现震灾数据信息同步共享。

200

200

州防震减灾局

州财政局

州自筹200万元。2016-2020年建设地震灾情速报PDA系统150万元,分年度实施,每年30万元;2017年完成震情灾情评估信息推送平台建设30万元;2018年完成地震应急群呼系统建设20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365外围足球投注
承办:365外围足球投注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