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读物

凉山州青少年防震减灾知识读本


来源:凉山州防震减灾局 时间:2015年09月02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一、地震基本常识

  1、地震是什么?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同刮风、下雨、打雷、日食、月食、火山喷发、 泥石流、滑坡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质构造活动的一种表现。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壳也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些运动和变化逐步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地壳某些脆弱地带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岩层便会发生突然的局部断裂,或者原有断块发生错动,地震就这样爆发了。

  2、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3、一年中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发生1万多次,一年约500万次。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经常在发生地震,只不过这些地震很小很小,不用灵敏的仪器便觉察不到,这种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剩下的1%,约1万次,才是人们可以感觉出来的,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次。大于7级的强烈地震,每年平均约十几次。至于更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1次左右。绝大多数地震对人类并不造成危害。

  4、为什么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恐慌。目前,每年全世界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因此,可以这样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5、地震有几种类型?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一)构造地震:由于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二)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三)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四)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五)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普通爆破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6、什么是震级?何谓微震、有感地震、破坏地震、强烈地震、大震和巨大地震?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反映不同地震释放能量的差异。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7、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8、什么是震源?什么是震中?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就是震源,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是震中。

  9、什么是地震波?能够产生破坏的地震波有哪些?

  地震弹性波释放出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能够产生破坏的地震波主要是纵波和横波。

  10、什么是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的分类是怎样的?

  所谓地震灾害,通常是指由地震断层或地震波引起的原生灾害或次生灾害。

  从造成地震灾害的成因划分,大致为三大类: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

  由地震造成岩层的错位、变形、断裂或地面的震动所带来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在地震直接灾害的影响下,震时或震后所出现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常见的次生灾害有地震火灾、地震水灾、有害气体的泄漏、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以及各种流行病的蔓延。

  地震诱发灾害是指地震后,因城市生命线中断,造成城市功能的暂时瘫痪、工业设施的破坏及给人们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这种灾害是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综合作用于社会和社会成员的结果。

  11、地震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一)突发性强

  人们能够感觉到地震震动的时间极其短暂,一般持续几秒到一分钟。

  (二)破坏范围大

  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人人皆知,不仅震中地区破坏严重,而且地震波及范围很大。

  (三)灾情复杂

  地震灾害种类多,各种致灾因子多,震后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往往接踵而来,易于形成复杂的灾害链。需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各界力量乃至接受国际社会援助进行抗震救灾。

  12、凉山州地震活动带有哪些?

  (一)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由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两条深大断裂组成。历史上曾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1536年西昌北新华7.5级地震(安宁河断裂带)和1850年西昌-普格间7.5级地震(则木河)

  (二)盐源-木里地震区,最大地震是1976年11月7日盐源6.7级地震,是凉山州境内一个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区。

  (三)马边-雷波-昭通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7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地震为1974年云南大关北7.1级地震,是凉山州中强以上地震的一个主要发生区。

  13、为什么说凉山是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

  凉山州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顶撞作用,活动十分强烈,形成大量强烈活动的断层,主要分布有: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金河-箐河断裂带、磨盘山-昔格达断裂带、马边-昭通断裂带和盐源-木里弧形构造带,也因此形成了地震多发的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盐源-木里地震区和马边-昭通等地震活动带(区),历史上发生多次6级以上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凉山州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强烈活动区和高烈度区,也是近年来国家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和监视区。

  14、什么是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发现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后怎么办?

  一次强烈地震前,凭人们的感觉能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在短暂时间内出现,如地下水变化、动物行为反常及气象、地光、地声、地气味、地气雾、地温异常等。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宏观现象,均可称为地震宏观前兆异常。

  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在发现这些异常现象时,要注意核实,排除干扰,去伪存真,及时向地震部门反映,作出可靠的判定。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敌害侵扰等等。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几个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等。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

  15、地震的宏观异常有何特点?

  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到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在未来震中区会相对密集。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如果我们既能发现异常,又能正确地识别排除非震干扰,就能把握时机,作到有效预防了。

  16、地震来临前有哪些大气异常?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湿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17、地震来临前动物有哪些异常现象?

  地震前,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会出现大面积包括动物、植物、气象的反常现象。其中,反应最普遍和较为确切的就有狗、鸡、老鼠、鱼、鸟、猪等。从我国国内发生的许多地震来看,震前动物异常反应出现的时间,以震前一天之内居多,还有长至十天、半个月的。动物的表现形式如情绪烦躁、惊惶不安、或高飞乱跳、狂跑、乱叫;有的不进食、不进圈;有的萎靡不振、痴呆不动。在我国已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区群众总结出一首用动物异常反应预报地震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外窜,鸭不下水狗汪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惶水面跳。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18、为什么井水会喷出地面?

  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浑浊、浮油花、出气泡等。由于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互相补给的关系,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量的变化。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目前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19、大地为什么会变形?

  从多年来的大地测量结果中发现,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为例,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从1964年12月开始,一反其历年来长趋势下降的常态,以每年82-100毫米的速度急剧上升,到1966年3月15日突又转为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发生了地震。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震之前,在震中区东面海上有个小岛,由于地面慢慢隆起,小岛不断上升,后来居然同大陆连成一片。地震爆发时,极震区东侧猛然上升,使相邻的江苏赣榆东面的海水后退了15公里。

  我们已知道,地下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测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如地声可监视断层微破裂等,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大地形变测量能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极其有用的判断依据。

  20、什么是地震预测?什么是地震预报?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实际是指地震预测。地震预测和预报是既紧密联系又有严格法律界限的两个概念,应明确区分开来。

  地震预测是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科学判定和预测。地震预报对地震预测意见经过科学评估、预计影响情况和确定对策等规定的工作程序后,由政府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行为。

  21、什么是地震监测?地震部门对地震监测划分为哪四个学科?

  地震监测是指震前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异常的监视测量。

  地震部门对地震的监测划分为四个学科:

  地震学科,记录地下大大小小破裂引起的震动。

  地壳形变学科,测量地壳运动、断层活动,地下应力、应变以及重力的变化。

  地球物理学科,监测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地球电场、磁场的变化。

  地下流体学科,监测地下水或者地下气体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的变化。

  22、地震能预报吗?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怎样?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属于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主要依靠积累观测资料和震例分析进行经验性预报。

  地震预报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地震的成因尚缺乏规律性认识,且地震前兆现象也很复杂;二是地震发生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 情况。

  地震预报还处在多学科经验性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地震中期预报准确率约50%,短期预报准确率约为30%。短临预报准确率约为15%,这样低的成功率常常使领导决策处于两难境地。尽管如此,由于1966年辽宁海城地震以及1995年云南孟连地震成功预报并减少大量人员伤亡,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做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国家,在这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云南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23、地震预报是如何发布的?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凡未经政府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不可轻信。

  24、什么是地震监测设施?我州主要有哪些地震监测设施?

  开展地震监测的设备及有关设施,统称为地震监测设施。

  按学科分类,凉山州主要有以下监测设施:

  测震、地磁地电、地形变、地应变、水化学、水物理、水质分析、重力等

  25、什么是地震谣传?怎样正确对待地震谣传?

  因人们对地震灾害的恐惧心理,引起一些非正规途径传播的地震消息,而且这些消息都是没有依据的,我们把它们称为地震谣传。

  正确对待地震谣传:

  • 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 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
  • 了解地震预报的发布权限和程序;
  • 不信谣,不传谣;
  • 及时平息地震谣传。

  26、什么是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群测群防,从字义解释,就是群众性的测防。“测”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包括监测、预测。“防”就是预防、防御。群测群防提法强调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群众性,群众性通常是相对专业机构而言的;二是强调工作任务两个,即监测、预测和防御。根据以上的理解,地震群测群防的含义可解释为:非隶属地震系统的公民和组织依法开展的地震监测、预测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

  按照建立健全三大工作体系的要求,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前兆测报。开展地震前兆监测,重点是严密监视和收集动物习性、地下水、地声、地光等宏观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汇报,发挥群测在短期和临震预测中的作用。

  (二)震情、灾情速报。震后,及时收集震情、灾情,随时向上级政府及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地震主管部门搞好地震灾情调查工作。

  (三)防震减灾宣传。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特点,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宣传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常识。

  (四)社区地震应急。平时组织做好地震应急的准备工作,提高社区自防、自救、互救能力;震时、震后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避震、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

  (五)乡村房屋抗震设防指导和监督。宣传房屋抗震知识,推广乡村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开展乡村房屋抗震设防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

  上述1、2项内容属于群测工作范围,3-5项内容属于群防工作范围。

  27、什么是地震应急?

  地震应急就是为应付突发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响应行动。包括地震发生前要有切实可行的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必需的应急物资与装备储备,在震情急迫或政府发布地震预报的情况下组织群众有序疏散一紧急避震,在大震发生后组织地震紧急救援队及志愿者队伍对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28、什么是地震救援工作的主要任务?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抢险,二是救灾。抢险的“抢”字所表达的是“紧急”和“快”的意思。“险”是指“危险”。抢险的意思主要指抢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员,如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以及受水、火、毒气等侵害而受伤的人员。抢险也包括抢修和控制灾情,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救援主要指向灾民提供必要的食物、药品和物资等,其中也包括伤员的治疗、灾民的安置、转移等。

  29、为什么要开展地震演练?

  地震应急演练是一种地震常识、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模拟抗震救灾的实际活动。通过演练,一方面使公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紧急救治及相互救助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发生以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加重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震意识,增强公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检验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防震减灾组织指挥功能,一旦地震发生,使各岗位人员都能熟练地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策措施,实施自救互救和修复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工程等抢险行动,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二、防震避震常识、

  30、什么是防震减灾活动?

  防震减灾活动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简称,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与重建四个环节。

  31、在学校怎样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一)利用开展仪式、校会、班会、团队会,向全校学生宣传防震的有关知识,强调安全工作。

  (二)利用主题班会、地理课、电脑课让防震减灾知识进入课堂,由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全面讲解地震知识,消除“谈震色变”的思想。

  (三)利用网络电视、校园网络、多媒体音像、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宣传展板、地震科普专题橱窗等资源措施,把防震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四)通过模拟地震的形式,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救互救实际能力。

  32、为什么要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震时应急和自救互救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级教育、地震、科协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重要意义。要统筹规划、互相支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中,通过创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逐步增强广大师生自觉识别地震谣传,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并带动全社会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33、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任务可概括为建立健全“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即进一步健全以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立执法严格、常备不懈的震灾预防工作体系,建立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紧急救援体系。

  34、什么是工程性防御?什么是非工程性防御?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非工程性的防御措施是指旨在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以及抗震救灾准备等方面的灾害预防活动。

  35、怎样提高我州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根据2004年对全州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调查,全州农村民居98.13%无正规设计,98.54%无抗震设防措施,州内中等强度地震(4.0—4.9级)就能使农村民居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破坏。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加大对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组、农户的力度。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习惯,能够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同户型结构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县级人民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安宁河谷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二半山区建设1—2个示范区、2—4个示范村,100户农户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在遭受6级左右地震不倒塌的原则下,提出一系列不同经济水平、地震环境、不同房屋类型和风俗习惯的房屋抗震技术和建造图集。

  36、怎样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开展家庭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备好防震应急包,配齐应急物品(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

  37、怎样摆放家具物品?怎样避免地震时物品伤人?

  家具物品摆放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在高大的家具上方不要堆放笨重物品。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固定高大家具,并将灯具、挂钟等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倾倒或掉下伤人。

  38、如何做好疏散准备?

  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39、避震的要点是什么?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40、躲避地震时身体应采取什么姿势?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用双手或衣物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41、在家里怎样避震?

  家住平房的应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固家具下暂避,再伺机转移到户外。

  家住楼房的应在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躲避,如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储存室等)。

  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乘坐电梯,如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42、在学校怎样避震?

  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应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不要轻易返回教室;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不动,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4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玻璃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在行驶的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后再下车;

  驾驶员迅速停车到安全地带,并拉手刹安全制动。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包等护住头部;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震后有组织地撤离。

  44、在户外怎样避震?在野外怎样避震?

  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

  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围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棚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陡崖,以防山崩、地裂、滚石、滑坡、泥石流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迅速寻找开阔并不会受崩塌、滑坡影响的地方避灾。

  三、自救互救常识

  45、什么是震后自救互救?自救互救的方法有哪些?

  自救,就是指被压埋人员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如果压埋较轻,根据具体情况,寻找可以自救脱险的薄弱部位,尽快脱险;如果不能脱险,应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救援;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想法用砖石、木块等物体来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保护生存空间,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尽可能减少体能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被压埋人员的救助。在灾区会形成由个体逐步发展到大小不等的救助群体,同时也形成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救助形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注意听和辨别被困人员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意外;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扩大互救队伍;实施救援时,首先应使其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刮,保护好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急输送食品和水,然后边挖边支撑,特别注意要保护辛存者的眼睛(突然光线刺激会致盲);对于压埋人员施救,切忌生拉硬扯(可能有颈椎和腰椎受伤),要慢慢暴露其全身,慢慢移出后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46、地震时被压埋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当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对生存获救要有信心。要谨防烟尘呛咽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捂住口鼻,尽量想法摆脱困境,不得已须留在原地等待救援时,不可盲目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利用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

  47、被埋压时怎样保存体力?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48、遇到地震引起的火灾和燃气、毒气泄漏时怎么办?

  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遇到燃气、毒气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49、地震停止后如何紧急撤离?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50、如何寻找被埋压者?

  (一)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二)按照当地居住习惯或在门窗附件寻找;(三)对话联系以及与被埋压者敲击器物联系;(四)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五)尽可能借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六)不要轻易离开寻找到的目标及环境;(七)有组织地分户包干彻底寻找。

  51、挖掘扒救被埋压人员的原则是什么?

  (一)应先易后难;(二)先近后远;(三)先轻伤后重伤;(四)先扒活人后挖死者;(五)尽可能地先扒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六)对于被埋压程度浅,伤势不重的可先将头、胸露出后,暂时放置,先扒救周围的被埋压者。总原则是争取时间,扩大战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扒救挖掘的失误造成的伤亡。

  52、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有多久?

  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因此,现场急救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几分钟最为关键。

  53、如何简单判定生命迹象?

  被救者为成人、儿童时触摸颈动脉;为婴儿时触摸肱动脉。

  54、救护被埋压窒息伤员有几种人工呼吸方法?

  (一)口对口吹气法;(二)俯卧压胸法;(三)心脏挤压法;(四)针刺疗法;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

  55、如何止血?如何进行伤口包扎?

  止血方法有四种:指压(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填塞止血,还有止血带。

  伤口包扎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56、搬运伤员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伤员宜躺不宜坐,昏迷伤员应侧卧或头侧位,要严密观察伤员神情;要保护颈椎、脊柱和骨盆。

  57、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如何处理?

  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前来救治。

  58、地震过后应当注意什么?

  地震过后,如果你能自由行动,应当采取以下行动:

  (一)冷静而理智地观察所处的环境。如果是在家中,注意切断电源、火源,然后撤离至安全的疏散场所;如果身在公共场所,应注意有序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二)注意保护自己,谨防可能发生的余震和特殊危险,避开危险场所。

  (三)尽快与家人、亲友取得联系;

  (四)如有可能,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加救援活动;

  (五)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六)按要求接种预防针、服用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疫病;

  (七)防震棚注意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365外围足球投注
承办:365外围足球投注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1020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