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及解读
政策文件及解读

减轻或避免我州潜藏的重大地震灾难


来源:凉山州防震减灾局 时间:2016年09月14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一、正确认识地震

  (一)地震是自然现象。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发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看似静止不动,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地球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地震就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全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约有100次能造成破坏,7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12次8级以上地震,历史记录最大地震为1960年5月21日智利9.5级地震,21世纪最大地震为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

  (二)地震是群灾之首。一是地震威力巨大,破坏力惊人。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人类威力最大的爆炸要大好多倍。例如1976年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12万5千千瓦双轮内冷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电能。原子弹的威力是很大的了,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相当于两万吨黄色炸药,而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约等于400个这样的原子弹。二是地震极易引起系列次灾害发生,形成综合性灾难。如:在山区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在城市引起火灾、爆炸、交通、通讯中断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等;在海上激起海啸,甚至在离震中数千公里外的地方都可能受到影响,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球因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死亡人数在120万以上,我国占了59万,居各国之首。21世纪以来,地震已经夺走了近50万人的生命。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69227人,失踪人数达到17923人。

  (三)地震的五大类别。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五大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而浅源地震又占了构造地震的94%;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时容易诱发人工地震。

  二、凉山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凉山地形地貌特征

  凉山州北部、西北部与川西高原相连接,南跨云贵高原北缘,东抵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高、南部低,地表起伏较大,地形崎岖,高差悬殊大,由西北向东南地势逐渐降低。境内最高峰为木里县夏俄多季峰,海拔5958米,最低处在雷波县金沙江谷底,海拔为305米。全州6.0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原次之;丘陵、冲击平原、宽谷和断陷盆地占10%。州内发育有7条深达岩石圈或上地幔顶部的深断裂带(全川共14条)。从西到东依次为甘孜-理塘深断裂带、小金河深断裂带、金河-程海深断裂带、磨盘山深断裂带、安宁河深断裂带、小江深断裂带、菜子园-麻塘深断裂带;5条大断裂从西到东依次为宁会大断裂、德干大断裂、则木河大断裂、黑水河大断裂、汉源-甘洛大断裂。

  从震旦纪开始,凉山地质历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盖沉积差异明显,其中东带(昆明凹陷及凉山凹陷)沉积了较厚但发育不全的古生代地层,中带(安宁河-绿汁江断裂与宁南-昆明断裂之间地带)仅局部地方分布下古生代地层,西带(盐源-楚雄)大部分缺失古生代地层;晚三叠纪全区处于隆起状态,印支后期,主要由于断块运动的结果,产生了南北向的断裂隆起和大型断陷盆地。

  (二)震情背景与震情形势复杂严峻

  凉山州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境内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境内分布有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凉山断裂带、盐源木里弧型构造、雷波地区构造等众多断裂,潜伏着地震的频发,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地区。全州17县市地震基本烈度均在7度以上,其中,6个县为7度,8个县为8度,2个县为8.5度,西昌市最高为9度。地震灾害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频率高、损失重、小震致灾的特点。自1996年以来,我州已连续2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并连续两年被划定为7级地震重点危险区,排在全国7级危险区之首,震情背景相当复杂,震情形势极为严峻,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

  (三)工作理念与工作要求前所未有

  近年来,随着“5.12”汶川特大地震和雅安芦山7.0级地震的相继发生,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次地震灾害事件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地反思。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作出了:“预报不准,但要能预警”的重要批示,国务院首次提出“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备而不足”的工作要求和“领导责任追究、应急预案专用、基础设施完善、措施备案倒查”的防震减灾工作四项专项制度。防震减灾工作理念由从前大家广泛认为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与我无关”全面转化为“做不好防震减灾工作,就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的新机制和新要求。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2014年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强调指出:防震减灾工作虽然不是中心任务却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够牵动大局,做好了社会效益难以估量,做不好可能会使多年经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甚至会干扰和影响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进程。“备而不震”不追究责任,但如果“震而未备”或者“备之不足”,要严肃追究责任。因此,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不仅面临着严峻的震情形势,更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和责任担当。

  三、如何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

  地震灾害属于自然灾害。人与地震灾害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付出了惨痛的教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地震虽不能准确预测预报,但是可以提前预防。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通过近50年的研究探索,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地震应对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下搞清楚

  1.能否把地下搞清楚。上天容易入地难。目前,世界地下探测深度最深的国家是俄罗斯,达到12公里左右。地震多数发生在地球表面15公里以下的地壳里,现有科技远远达不到直接观察地震孕育发生的全过程的水平,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壳浅表活动和释放能量信号来推测,地球内部深层次的活动情况难以知晓。

  2.狭义的地下搞清楚。既然目前世界领先科技只能探测到地下12公里的深度,那么,我们所谓的“地下搞清楚”就只能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地下”,指的是地下活动断层,活动断层是在最近数万年内仍有活动迹象的断层,是具有地震发生潜能的地质构造。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关系密切,活动断层决定着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活动断层的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同时,对强地震地面运动具有复杂的影响。“搞清楚”指的是在局部范围内掌握活动断层分布的准确位置以及它们的活动性状,主要是县城所在地和人员密集的重点乡镇。知道了活动断层的位置和发震机制,也就知道了容易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从而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

  3.编制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规划是加强地震灾害预防,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依据。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是增强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只有将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纳入地方防震减灾规划,在项目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地下搞清楚”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4.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实现统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城市和乡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地城乡总体规划对防震减灾规划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都希望居住在远离地震断裂带且相对安全的地方。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大大提升城乡抗震能力。将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合理利用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有效避开活动断层进行规划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活动断层附近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能够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5.目前全州活动断层探测情况。2011年,州政府办公室制定印发《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凉府办发〔2011〕61号)文件,将“县城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纳入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县政府所在地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任务,为城市规划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调查资料。但截至目前,活动断层探测工作进展缓慢,仅完成西昌、冕宁、会理、会东、盐源、宁南6县市,雷波、金阳、普格3县刚刚启动,还有近一半的县尚未开展。

  (二)地上搞结实

  “地上”指的是地面上的建构筑物,“搞结实”就是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把地面上的建构筑物修结实。地震并不杀人,杀人的是地面上的建构筑物。国内外许多震例表明,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筑物的倒塌及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造成的。以6级左右地震为例,设防与不设防,人员伤亡比约为1:14,建筑物的损失比约为1:4.2,经济损失比约为1:5.1,因此,建筑物抗震性能不同,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差别巨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做到“地上搞结实”?首先,要强化公众抗震设防意识,转变抗震设防观念,变“政府要我抗震设防”为“我要自觉抗震设防”,切实提高全社会抗震设防整体能力;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凉山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凉府发〔2013〕12号)文件规定的“三项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的备案审查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该备案审查的项目必须备案审查,该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第三,要加强抗震设防执法监管,规范建设工程审核程序。将“移民新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彝区“三房”改造、“藏区牧民新居”等建设工程项目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基本实现县级以上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审查备案全覆盖,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把抗震设防关卡;第四,要加快对抗震设防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减隔震技术的运用。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4.20”雅安芦山7.0级地震中被誉为“楼坚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因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三)心中搞明白

  1.强化监测预报。尽管地震监测预报是科学尚未攻克的难题,但是我们坚信:强化监测预报不一定报得准,但不搞监测预报肯定报不了。每次地震总有异常发生,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因此,一是要强化监测台网建设,全面收集地下流体、地下气体等各种微观异常;二是要强化宏观异常收集,比如我们与州畜科所建立了动物宏观异常监测上报协作机制,能实时有效监测各类动物宏观异常现象,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基础资料。三是要加强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宏观异常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作用,最终实现宏微观异常的互补和融合,最大限度提高监测预报的可靠性,做到心中有底。

  2.强化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国内外震害经验告诉我们,自救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形式,震后被压埋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被压埋人员63万,自救互救48万,占80%。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1万人,专业救援队救出7439人。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作用重大。可以说,地震应急关键是自救互救。据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缺乏救灾经验知识和不知该如何救援的民众分别达32%和21%。“4.20”芦山地震现场,仍存在跳楼伤亡现象。因此,搞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势在必行。一要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完善各级宣传网络,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即: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街道、示范广场、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社会;二要强化社会参与,全面破除防震减灾部门“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让社会参与成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健全“三网一员”体系,强化地震宏观异常收集、地震灾情信息速报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通过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实现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宗旨。

  3.强化应急训练,筑牢社会公众应对灾害的心理基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这次大地震人员伤亡和失踪远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特别是民众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美国“9.11”事件发生,人们在有序撤离的同时,不忘给消防队员留出消防救援通道。而在我们国家,社会公众应对灾害事件心理基础薄弱,应急避险知识匮乏,自救互救能力低下,遇到突发事件,心理恐慌,最终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例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迎新活动,就是一起因社会公众心理薄弱引发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造成国内与国外明显差距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对社会公众进行了应急训练,平时的训练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因此,加强地震应急训练,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才能进一步筑牢社会公众心理基础,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四)应急要高效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应急准备是基础,应急保障是重点,应急处置是关键。只有牢固树立“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备而不足”的思想意识,地震应急处置才能科学高效、有力有序。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切实做到“六个必须”:一是必须健全预案体系。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级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和《地震应对工作方案》,增强3个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二是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要建立专门的物资储备库,对地震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做到充足保障;三是必须加强应急演练。要搞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演练,要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搞好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实操演练,同时搞好乡镇农村群众的自救互救演练。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 震区不少学校教学楼瞬间坍塌,夺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而与灾情最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桑枣中学,24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既非上天的惠顾,亦非命运的侥幸,无疑得益于平时多次认真细致的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全校2400余名师生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且毫发无损!而远离震区的西安市,在汶川大地震中,因灾死亡19人,其中5人跳楼丧命,4名是中小学学生,他们是在震晃中受惊跳楼身亡的。“4·20”芦山7级地震,成都大学5名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采取不当避震措施,从楼上跳下导致受伤,其中一名重伤。地处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8名学生在逃离时情急跳楼受重伤,这些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必要伤亡;四是必须完善基础设施。要加快推进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地震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建设,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及时转移安置群众,及时将救灾物资送抵灾区;五是必须保障应急通讯。地震发生后,各类信息如何获取,各种指令如何下达,地震灾情如何上报,是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的重中之重。只有在震后第一时间保证通讯畅通,才能实现抗震救灾的及时有效。因此,整合通讯网络资源,建立震时应急通讯机制,多层级提高通信保障能力,多途径开辟应急通讯渠道,是地震应急工作的关键;六是必须保障应急交通。地震发生后,要实行交通管理,通往灾区的道路要设立抢险救援专用通道和灾区生命救援绿色通道。同时,要及时组织工程抢险队伍、协调运力,抢通保通,确保抗震救灾力量和救灾物资最短时间抵达灾区实施救援救助。

  (五)法制树权威

  目前,防震减灾法律主体呈多元化结构,行政立法系统性不强,部门职责权利界线笼统,权责交叉突出,法规制度不配套,法律救助与社会救济缺失,缺少处罚和制裁措施保障。防震减灾执法队伍不健全,法制工作经费不足,大部分县市防震减灾部门既没有行政执法机构,也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熟悉管理、业务和法制工作的综合人才严重不足。防震减灾部门不敢执法、不管监督、不管处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执法活动基本没有开展。一些地方,水库诱发地震不断给群众造成财产损失,群众反映强烈,但防震减灾部门法制权威缺失,亮不出“牙齿”,“咬”不了人,成了尴尬的“稻草人”。

  如何才能树立法制权威,使防震减灾部门成为有“牙齿”的部门,是当前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来着重解决:一是要健全法律体系。坚持科学立法,加强政策规划制定,以着力解决权责交叉、权责分离、多头执法、处罚无措施等问题为重点,合理界定各部门职责划分,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明确处罚力度和措施,提升法律政策保障能力;二是要完善执法体系。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执法装备配备、科技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提升行政执法保障能力;三是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进一步健全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执法人员思想作风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有效树立防震减灾部门对外形象和执法威信;四是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执法检查力度,对不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查的建设工程,建设部门就不能颁发施工许可证,对不开展抗震设防设计和不按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就要责令其停工,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就必须责令整改,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同志们,今天的讲座已接近尾声。最后,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古代有位名医叫做扁鹊,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有两个哥哥,也是从医的,但扁鹊的医术最高是众所周知的。而在谈到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时,扁鹊却一再说自己的医术最低,这是为什么呢?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是在病人病重之时才施以医技,不但病人痛苦,自己也费时费力;而二哥是在病人生病之初,症状刚显就药到病除,极大减少了病人痛苦和消耗的时间精力;大哥最好,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尚未发觉其病就已除去病根,因此,大哥的医术最为高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治未病”,治疗还未发生但可能即将发生的病情。同样的道理,防震减灾也要治未病,要以预防为主,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一句话:“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灾更人道,而且更经济”,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说过一句话:“先发制人的减灾措施才是关键,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机制无论多么有效,都永远是不够的”。因此,灾前预防才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再也不能踩在尸体上逞英雄,站在废墟上树形象,我们应该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措施,走“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的地震安全保障,为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365外围足球投注
承办:365外围足球投注办公室
网站地图? 郑重申明? 内容纠错?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